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偶像系列之一 — My Guitar Heroes》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崇拜的人物或偶像,他們的言行和成就對我們,尤其年青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影響,我亦不例外。未來我將會與大家分享伴着我成長的偶像,他們在音樂、西洋劍、功夫、舞蹈、建築等方面對我都帶來不少啟廸和激勵。今日就讓我先與大家分享我的音樂偶像︰
|
1989 年暑期在波士頓與Sojourners的朋友叙舊, 彈的是朋友兒子的小結他 |
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年代都有它獨特的流行音樂。香港50、60年代流行國語時代曲,姚莉、崔萍、顧媚等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歌手,後來又有蔡琴、姚蘇蓉、青山等;70年代許冠傑以親切通俗的廣東話填詞演唱,開創粵語流行曲的潮流;80、90年代可以說是粵語流行曲的黃金期,很多膾炙人口的粵語金曲都是那個年代的產品。
60、70年代我在美國生活,正值是「花的年代」(Flower Generation),除了當時一些社會人士的言論外,音樂對我的影響最大。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一代那時剛好踏進青少年期,對政治、戰爭、經濟、社會,甚至人生都感到一些好奇和迷惘。
1969年8月舉行的「胡士托音樂節」 (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是那個年代的音樂里程碑。Joni Mitchell可以說是盡得那個時代神韻的歌手之一,我尤其愛聽她自己創作的<Woodstock>,我感覺她的版本較由Crosby, Still, Nash and Young 表演的強勁版本更有味道。當年我每日下午放學後,都喜愛跑到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一帶的「地下咖啡室」聽音樂,除了Joni外,我鍾情的結他歌手還有Janis Ian(我尤其喜愛她那首反映當時社會偏見的<Society's Child>、 Roy Orbison,(<Crying> 是一首百聽不厭的歌曲)、及Richie Havens (<Motherless Child>亦是一首反映青年人失落的歌) 等。
70年代中,我在波士頓曾與幾位志同道合的亞裔朋友組織了一支樂隊,名為「Sojourners」(意指過客),我們是一支彈結他的組合。樂隊的取名正好反映了那個年代亞洲人生活在美國的心聲,在這個白人主導的社會中,我們只是過客,「根」始終是在太平洋的彼岸。我們演奏的音樂主要是爵士,但亦非常喜歡許冠傑的作品。
回港20多年來,我欣賞的本地結他手有多位,包括夏韶聲,以及殿堂級的Eugene Pao(包以正)。我對Eugene有一份莫名的親切感,可能這是由於大家都曾在美國經歷過「花的年代」的洗禮,並同在80年代從花旗回港尋根之故。
明晚,我將會欣賞夏韶聲的音樂會,表演嘉賓還包括Eugene和日本著名結他大師竹田和夫等。我實在十分期待今次音樂會,它必定會為我近月忙碌和緊張的生活,注入新的動力。
September 14,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