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義工生涯
為了解長者家居照顧服務的具體推行情況,早一陣子,我到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的中心,與一班長者和家居照顧服務隊朋友會面。在中心內,除了很好玩的體操和很美味的點心之外,還有一班照顧長者的義工,一些是年紀輕輕的青年人,亦有一些他們本身已有一定的年紀,但壯心不已,積極參與義工服務,照亮他人和自己的生命。
|
上月到訪香港仔街坊福利會服務中心,
實地參觀為長者提供的家居照顧服務。 |
當義工的確是很不錯的經驗。我的義工歲月,是由「派早餐」開始。在六十年代,在美國居住的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同程度歧視的情況是相當普遍。當時亞裔人士的組織能力比較弱,未有個別亞裔的組織專注這方面的問題。我參與了一些社區服務活動,幫助地區性的基層發展。這些地區主要是黑人居住的貧民區,而這些組織主要提供的服務是為當地的兒童「派早餐」。
派早餐的活動看似無關痛癢,但當時不少關心社會均等的朋友都認為,少數族裔兒童在學習表現比不上白人的一個原因,是源於營養不足,所以我們在社區搞「大鑊飯」,向當地兒童派送早餐,使他們吃飽早餐後,可以集中精神上課,這種改善健康達致人人平等的想法,亦是不少當時志同道合朋友的信念。
|
工作人員在協助婆婆進行康復運動。 |
在七十年代,我開始積極參與在波士頓華人社區的服務,當時搞社區服務的宗旨,是以團結華人為目的。所以,我們為準備入籍的移民家庭教授英語,增加華埠地區的選民人數,播放中國大陸電影,以提升民族自豪感。我們亦提供各種社會服務,幫助新移民適應新的環境。
參與義工和社區服務,不但使我獲益良多,甚至改變了我的人生。大學畢業後,我愈來愈投入華人社區服務,但同時對建築專業的興趣亦開始轉淡,於是希望投入更有意義的華人社會服務工作。當時,我的切入點是在市級的教育部推動中英文的雙語教育,幫助一班連英文字母也不懂的中國裔新移民的學生。至於後來更加入教育專業,成為專注課程發展的教育工作者,則是後話,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義務工作的得益往往是出人意表的。記得在華人社區服務時,我在波士頓的耆英會除了幫助清潔和做翻譯工作之外,我還為當地這所老人中心創辦一家小型的老人醫療中心。我負責裝修工程,在耆英會的地庫興建了一間診症室,更找來醫生和護士為長者做身體檢查和紀錄病歷,為老人家和醫院作一個橋樑。其中一位護士是我當時的女朋友──亦即是今日的曾太。
我們將英語的Volunteer譯為義工,其實是相當好的翻譯,義工當然有義務工作的意思,但中文的「義」,亦有「行而宜之」,即是做正確的事的意思。香港的義務工作種類繁多,總有一些與大家的個性相近,價值相符。只要大家有服務社會的心志,我相信是不愁機會的。我們活躍的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服務,亦值得大家珍惜,若大家對加強這方面工作有任何建議,請你告訴我。
March 14,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