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變幻原是永恒
|
我在上周前往台北訪問三天,以「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榮譽主席身分,出席「香港台北城市交流論壇」開幕禮,與台北市副市長丁庭宇見面。 |
上星期到台北訪問三天,心裡仍記掛著香港的情況。繼上星期跟大家分享了我對中港經濟融合的看法,這個星期,我想繼續就香港的經濟發展,再作一點闡述。
經過上世紀的高速發展,香港的經濟現已發展得相當成熟,人均生産總值達到每年三萬美金水平。相對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年經濟增長高達百分之十以上,香港今天的增長速度無疑較慢,難與發展中的地區比較,這種情況與世界其他先進經濟體並無兩樣。不過,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我們必須繼續向前,穩住基礎,同時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最近不少朋友關注香港的產業結構太單一化,擔心香港的競爭力下滑,提出要加快發展新產業,這種居安思危的態度藉得肯定。我認為回顧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可讓我們對現況有更全面的了解。
|
訪台期間,我參觀了台灣台達電子桃園三廠暨研發中心,了解該集團在能源管理及電動車的業務。 |
本地工業於戰後開始高速發展,產品以塑膠製品、成衣、鐘錶、玩具等為主,「香港製造」成為價廉物美的代名詞。至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工廠北上,不少商家也由代工開始,漸漸建立自己的品牌。與此同時,外國資金以香港為基地,大量投資內地。在香港進行的工序,由人力密集的生產線,漸漸進化成產品設計和開發、供應鏈管理、市場推廣、品牌管理、總部管理等較高增值的環節。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也逐步上升至超過九成。我們的四大經濟支柱—貿易及物流、旅遊、金融、專業服務—也在這段時間逐步成形,為香港市民提供大量職位。
香港的四大支柱經過這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相當的規模,具有國際競爭力,但它們並沒有停下來「食老本」,而是向更高增值、更多元化方向前進,擴大已有的優勢。
金融業方面,資產管理、人民幣業務近年發展迅速,與過去的傳統存貸服務或與股票買賣服務,不可同日而語。貿易及物流業亦不是單單搬運貨櫃箱,業界已經向供應鏈管理、第三方物流等方向發展。香港也不斷提升接待能力,興建新景點、新酒店,開拓新客源,為旅遊業注入新動力。我們的專業服務界也一樣自強不息,不斷提高服務,打進新市場。
我不認為香港的產業單一化、過份傾重金融和地產,其實兩者合共只佔香港GDP約兩成左右。相反,因為我們有四大支柱,去年當貿易及物流業受外圍因素影響時,旅遊業仍然興旺,帶動零售和其他相關行業,令香港經濟仍能維持增長,維持全民就業。
我同意香港的產業可以更多元化,發展更多新產業,這不是因為我們的四大支柱已經失去優勢,須要替補,而是希望為我們的年青人提供更多高質素的就業選擇,也為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製造更多機會。但是,新產業需要時間孕育,需要經過市場的洗禮,需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可能在數年間,發展到四大支柱的規模。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現有的四大支柱。此外,我們必須明白,新產業的規模必須達到critical mass,才有國際競爭力。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最近發表《201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第三,比去年下降兩位,引起了社會一些關注。不過,如果我們從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回歸以來,受惠於國際經濟重心東移,整體而言,香港的競爭力其實是向上,而不是下滑。就以IMD的競爭力排名為例,2002年我們只得第十三名,其後逐步拾級而上,於2011、2012年連續兩年排名第一位。今年由於亞洲經濟增長放緩,香港的排名與新加坡及台灣一樣有所下降(香港仍為亞洲第一),但IMD對我們的整體評價仍然不俗,尤其是國際貿易及投資、商業法例及技術基建方面,都有正面評價。
我無意讓大家以為政府不思進取、滿於現狀。我只是希望提供一些客觀的資料,讓大家對香港的情況有更全面的了解,希望社會討論香港經濟發展時,能更深入、更有針對性。
我認為一個城市和一間企業一樣,即使是百年老店,如果不能與時並進,積極回應市場和顧客的轉變,便會在不知不覺間被劇烈的競爭淘汰。我很高興見到香港的商人,仍然非常靈活。相信大家都有留意,傳統大型酒家近年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標榜特色風味的中小型餐廳,迎合不同市民和遊客口味,食客再光顧的頻率也因此提高了不少。大型戲院也遂步被迷你影院取代,螢幕多了、影片的選擇多了、放映時間的選擇多了,入場的觀眾也多了。
「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黃霑的歌詞,不單一針見血地點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認為用來形容經濟同樣貼切。香港是細小而高度開放的經濟體,面對瞬息萬變的外在環境,我們必須要保持靈活變通。而歷史亦證明,靈活變通正是香港競爭力的核心,只要「經得風浪起跌」,「必將惡運變好運」。我希望往後多點和大家討論香港的經濟,包括我們的強項和弱點。
June 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