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巨匠

洪拳不只有拳腳功夫,亦有不少兵器招式,如圖中的關刀。這是我年輕時隨師父鄺鐵夫參加美國東部國術武館的觀摩活動,向在場同道示範關刀。

剛柔逼直分定寸,提流運制訂乾坤。

這一對對聯,我想大部份人讀完都會摸不着頭腦,但洪拳子弟應該不會陌生。剛、柔、逼、直、分、定、寸、提、流、運、制、訂,是洪拳的「十二橋手」,前人在最後加上「乾坤」二字,成為一對七言對聯,是洪家拳術的精髓所在。

單看字面,外行人不可能想像「剛」、「柔」、「逼」、「直」是怎麼樣的動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1976年的港產功夫片《陸亞采與黃飛鴻》。導演在電影開首,先由主角劉家輝示範各式橋手,這種深入介紹一門功夫的拍攝手法,在電影史上極為罕見,導演對該門功夫必然有深入的認識,並且更有個人執着。這位武癡導演,就是一代洪拳宗師劉家良師傅,我的一位良師益友。

上世紀七十年代,《陸亞采與黃飛鴻》一類的邵氏功夫片,是我和一班習武師兄弟的心水電影。當時我在美國波士頓讀書和工作,那裏的華裔人口很少,市內沒有專門戲院上映華語電影,每當知道有港產功夫片在美國上映,我們都不怕長途跋涉,開四小時車到紐約的戲院觀看,然後再開四小時車回到波士頓,可見我們當年的狂熱程度。

劉家良師傅的父親劉湛,和我的師公林祖都是「豬肉榮」林世榮的徒弟,傳奇人物黃飛鴻的徒孫,論輩份,劉家良師傅是我的師伯。我認識劉師傅已有多年,每次聽他分享練拳心得和拍電影的軼事,都是一件賞心樂事。上月底,我到東南亞訪問期間,傳來劉師傅仙遊的噩耗,人在海外憶起故人,心情特別難過,慨嘆人生無常。

我在1992年回到波士頓,和女兒(右二)探訪我的洪拳師父鄺鐵夫。鄺師父與劉家良師傅同為林世榮的徒孫,份屬同輩。

印象中,劉家良師傅是一個「舊派」人物,即使時代轉變,都依然忠於自己的傳統作風:重義氣,講信用,尊師重道、飲水思源。這些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一般人都能夠明白、實踐,即使是一介武夫都能夠贏得各界尊重。尤記得年前劉師傅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獲頒終身成就獎,他在台上致謝,甫開腔就強調自己是洪拳弟子,黃飛鴻的第四代傳人,並答謝父親留給他的唯一「遺產」--功夫。這一種重情重義的個性,於我們這一代在這個特殊環境成長的人特別受用。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治安欠佳,社會動蕩,物質匱乏,娛樂不多,不少年輕人,特別是基層青年會到武館學功夫,望有一招半式傍身,亦為強身健體,增加搵工機會。我到今天都清楚記得當年天台武館的盛況,每日黃昏開始,各家武館的師兄弟就會排列整齊,練習拳腳兵器套路,舞龍舞獅,配合鑼聲鼓聲,的確是昔日老香港的一道獨有風景。

多謝關德興師傅和石堅師傅,他們將貨真價實的功夫引進港產片,將功夫和港產片都帶到另一個層次,樹立香港功夫電影類型。年輕的劉家良師傅,當年就是憑着靈活身手,開展長達半世紀的銀色旅途,參與四百多套電影的演出與製作,演而優則導,拍攝出一系列充滿陽剛味道、硬橋硬馬的武打電影,為香港電影史寫下重要一章。

重溫劉家良師傅的電影路,又令我想起他「舊派人」的作風。劉師傅的電影,繼承關、石一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賣的是多年苦練得來的拳腳功夫,多年來持續鑽研、深化,再在穩健的傳統基礎上注入新意,不會為了趕潮流,而去做一些經不起時間考驗、粗製濫造的劣品。作為中華國術的傳人,他亦嘗試以電影作為延續功夫文化的工具,讓中華國術精髓能夠在大銀幕上得以流傳。

這一種「舊派人」作風,並非在劉師傅一類電影匠人身上獨有,在其他傳統行業如教育、製造、飲食、創意文化、音樂、建築等等,香港都有一班默默耕耘的匠人,他們以畢生時間和精神守衛各自範疇的優良傳統,讓它們得以傳承,發揚光大。

這一種匠人精神(Craftsmanship),投入的成本高,但金錢回報卻不成正比,在經濟學上是「蝕本生意」,今天較難得到年輕一代認同。我在中學教劍擊時亦發現,現今的學生多喜歡「分散投資」,打劍之餘還要游水、彈琴、朗誦、辯論,還未計算課後的補習班。他們有這種選擇,當然不是希望有朝一日參加運動會的「十項全能」,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打造一張亮麗的CV。

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有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在這樣的氣氛下,如何推廣匠人精神,讓各行各業繼續有優質的匠人守護,甚至如劉師傅一類的行業巨匠出現,是值得社會思考的問題。

July 21,2013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