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虛虛實實
星期四,目前全球流量最大的「虛擬貨幣」Bitcoin的價格升穿一千美元。最近,關於Bitcoin的新聞可說是絡繹不斷。美國FBI指有人利用Bitcoin買賣非法藥物,英國有人跑到堆填區尋找儲存有7500個bitcoin的硬碟機,加拿大推出全球首部Bitcoin提款機。
Bitcoin自從2009年推出以來,在不足五年間,由一串、一串毫無價值的數碼,急速升值,衍生出不少網上交易所和兌換店,晶片生產商甚至推出Bitcoin mining專用的高速計算晶片。有些公司更願意接受Bitcoin支付公司提供的貨物和服務,包括舉辦太空旅行的公司、網上旅行社、提供網上課程的大學、三文治店、啤酒店、薄餅店、牙醫等等。Bitcoin已引起世界各地政府、金融界和資訊科技界的關注。然而,Bitcoin的發明者卻從未露面,只以一個日本名字發表了一篇論文,為已經充滿傳奇性的Bitcoin,再增添一份神秘色彩。
當我們在商店用紙幣付款時,鈔票會交給商店,我們不再持有該張鈔票,只有商店可以再用該鈔票。電子貨幣與鈔票的最大分別,在於電子貨幣只是一組數碼,支付方可以輕易把電子貨幣碼複製,在支付後仍然保留該組數碼。所以,電子貨幣系統必須令到同一組貨幣碼不能被重複使用。一般的系統須要通過銀行進行交收,支付方把電子貨幣碼傳送給發行銀行。銀行核實該碼沒有被使用過,便會發出代表等值而又全新的電子貨幣碼,傳給收款方。過程中,銀行會記錄所有使用過的電子貨幣碼,以便核實未來的交易。
Bitcoin則把所有交易公佈,所有Bitcoin參與者皆得知所有交易的紀錄,可以核實數碼貨幣有否被重復使用,因此Bitcoin毋須銀行等中介機構,支付方可以直接"付款"給收款人,減少交易成本和時間,非常適合高頻率、低價值的交易,有可能可以推動一些較新穎的收入模式(revenue model),如瀏覽資訊網頁、使用文書處理軟件時,逐次收費等。
然而,Bitcoin的價值没有實物或發行人支持,不保證可以兌換成實體經濟的貨幣或商品。嚴格來說,Bitcoin現時仍不算上是電子貨幣,只是可以進行私人或網上交易的「虛擬貨幣」。現時雖然有公司願意收取Bitcoin,以交換貨物或服務,但規模仍然微不足道,而且由於Bitcoin的價格波幅非常大,這些公司願意收取Bitcoin,似乎很大程度是憧憬Bitcoin會繼續升值,多於節省交易成本等實際經濟考慮。
現時Bitcoin兌換美元的價值不斷上升,基本上是出於投機因素,沒有實體經濟支持。如果未來Bitcoin可以積極推廣低交易成本的經濟效益,說不定使用Bitcoin支付實體交易可以到達關鍵規模(critical mass),到時情況可能會不一樣。但是,現時投機成份太重,反而可能防礙Bitcoin在這方面的發展。試想想,如果Bitcoin急速升值,一年達到幾十培,有誰願意以Bitcoin支付日常交易呢?大家只會把手上的Bitcoin儲起來。相反,如果Bitcoin急速貶值,那會有商店願意收取Bitcoin呢?
總體而言,現時Bitcoin的投機成分很高,市民考慮投資Bitcoin、商店考慮收取Bitcoin進行交易時,必須加倍小心,必須明白相關的風險。例如,雖然Bitcoin交易紀錄是完全公開,每個賬戶參與那些交易,結餘有多少,皆是公開資料。但是,沒有人知道賬戶擁有人的身份,而且一個人可以擁有無限個賬戶,所以基本上無法防止有人利用自已的賬戶進行自買自賣,造市抬高Bitcoin的價值。由於追查資金來源非常困難,Bitcoin平台對洗黑錢活動很有吸引力,國際社會可能會聯手取締或規管Bitcoin,影響Bitcoin的價值。隨著Bitcoin的價值上升,回報潛力減少,風險增加,投機活動可能會轉移陣地,炒作其他「虛擬貨幣」,Bitcoin的價值可能會下跌或缺乏承接。事實上,現時網絡上已經有不少類似Bitcoin的「虛擬貨幣」。
Bitcoin 日後的發展如何?是泡沫爆破,從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同時消失,還是走出虛擬國度,進入現實生活,成為獨當一面的跨國界電子支付系統?我相信現階段沒有人可以有肯定的答案。但對於發展科技產業來說,Bitcoin的故事仍然很有啟發性。Bitcoin採用密碼學、分佈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的原理和工具,技術和資源的門檻不算太高,但發明者瞄準現時信用咭等支付系統不足的地方,巧妙地利用成熟的技術,整合和設計出Bitcoin,並且加入不同元素鼓勵大量網絡用戶參與,取得現時神話般的成績。
香港有不少青年朋友接受過良好的資訊科技訓練,我鼓勵大家多留意自己、家人、朋友有甚麼需要,如果你可以編寫一個Android Apps、一個Windows程式、或其他資訊科技方案,多花心思設計介面,讓用家很方便地滿足他們的需要,商機便會出現,因為很大機會也會有其他人有同樣的需要,他們有可能願意付款使用這個Apps、程式和方案。不少大受歡迎的科技產品便是這樣開始的。
December 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