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磚頭背後

上星期日早上,我到戲院觀看3D版的《諾亞方舟》,誰知晚上便有黑雨,更有商場出現「水舞間」,簡直有4D的感受,好像淹沒大地的洪水將至。

雨水排放隧道概念

強烈雷暴在晚上為香港帶來了狂風大雨,廣泛地區於3至4小時內錄得超過100毫米的雨量,元朗、屯門、荃灣及沙田等地區更錄得超過150毫米的雨量。天文台於短短一小時內,由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迅即調升至紅色以至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可見雨勢之強勁。

暴雨期間,渠務署共收到29處水浸報告。主因是垃圾或樹葉堵塞渠道入口,經清理後積水於短時間內已退卻。

回想十多年前,暴雨往往造成廣泛地區水浸,例如旺角、深水埗、上環及北區等,嚴重影響市民的生活,更令社會受到經濟損失。今天的情況能大大改善,實在是渠務署的同事在過去多年在提升防洪基建方面努力的成果。渠務署自1989年成立以來投入了240億元,完成了80項主要防洪工程,水浸黑點由超過130個,減少至只餘下11個。

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

渠務署在提升防洪基建時,除了以傳統方法改善河道、疏導和排走雨水外,近年更以具創意的方式治理水浸威脅,包括雨水排放隧道及蓄洪池。

港島西部、荔枝角及荃灣一帶的雨水排放系統大多是數十年前建造,隨著地區的發展,原有雨水排放系統已經不足以應付,水浸風險亦隨之而增加。若以傳統方法在市區道路鋪設管道提升雨水排放系統,會對交通、經濟和民生造成影響。

渠務署於是採用了創新的截流防洪方案,於半山策略性位置興建大型雨水進水口,截取由山上流向下游市區的雨水,然後經由地底隧道將雨水直接排放出大海,以減輕下游市區雨水排放系統的負荷。港島西部雨水排放隧道系統,更於2013年獲得香港工程師學會評選為「21世紀香港十大傑出工程項目」。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

渠務署在這些地區完成了三條雨水排放隧道,它們的總長度接近20公里,最大的直徑達7米多,足以讓雙層巴士通過。其中以荃灣雨水排放隧道的排洪量最高,可達到每秒223立方米,即只需要   11秒便可注滿一個標準游泳池。去年暑假一組逾百人的荷里活電影製作團隊,專程到荃灣雨水排放隧為一齣新片作實地取景拍攝。大家稍後將可在銀幕上見到這條隧道的獨特結構。

另一個創新的防洪設計是蓄洪池。在暴雨期間,將上游收集的雨水暫存在蓄洪池內,待暴雨過後才把池內貯存的雨水排走,以減輕雨水排放系統在暴雨期間的負荷,從而避免因雨水排放系統不勝負荷而出現水浸。上環蓄洪池和大坑東蓄洪池已啟用多年,其中大坑東蓄洪池的容量 達100,000立方米,相等於40個標準泳池。跑馬地地下蓄洪池亦正在施工,容量為60,000立方米。待工程在2015年至2018年間分段完成後,跑馬地和附近一帶的水浸問題亦可以全面解決。

大坑東蓄水池內觀

雨水排放隧道就好像一道護盾屏障,守護下游的地區;蓄洪池則爭取額外時間疏導暴雨。兩者有助減低水浸威脅,保障相關地區市民的生命安全和經濟活動。

事實上,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在140多個經濟體當中,香港連續4年在基礎建設方面排名第一。上星期日的暴雨,市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經濟活動,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回覆正常,實有賴我們一流的基礎建設。

政府會繼續大力投放資源提升基建。我希望大家可以在這些「磚頭」的背後,看見市民生活得到改善,以及政府同事、建造團隊的心血。

April 6,2014


BrandHK | 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