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亞洲首選
五月的灣仔非常熱鬧,Art Basel和Vinexpo Asia-Pacific兩個國際活動,先後在月中和月底在會展舉行,加上其他同時舉行的大小展覽和會議,博覽道一帶有多熱鬧可想而知。能夠在同一個場地接連舉辦多項大型活動而不出亂子,我非常佩服一班從事展覽業的朋友,你們的工作效率確實驚人。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Art Basel)已進入第二屆,今年的規模較去年大,一共有245間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藝廊參展,五天展期入場人數高達6萬5000人,即平均每日有超過1萬3000人入場,成績斐然。
香港Art Basel的前身是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ART HK自2007年開始舉辦,逐步發展成為區內最大型藝術博覽之一,和國際的主要藝術品交易平台。直至2011年,ART HK受Art Basel的主辦機構青睞,Art Basel收購了ART HK主辦機構的大部份股權,ART HK終於在兩年後化身香港Art Basel,成為繼瑞士巴塞爾、美國邁阿密海灘之後,第三個Art Basel藝術展,活動亦隨着Art Basel的國際品牌效應,更受到國際藝術圈、收藏家和投資者的關注。一些我認識的海外政圈和金融界醉心藝術的朋友,亦有趁來港公幹期間,抽時間到現場參觀,即場買到心頭好。
至於剛在上周開幕的Vinexpo Asia-Pacific,是兩年一度的葡萄酒博覽,今年已是第六度在香港舉辦。Vinexpo於1981年由法國波爾多商會在當地創立,至1998年首次來到亞洲,先在東京舉辦亞太區版Vinexpo,至2004年轉到香港。
我在2008年的預算案宣布全面撤銷紅酒稅後,本地葡萄酒貿易近年出現了長足的發展。截至去年第二季,本地從事葡萄酒貿易和零售的企業共有1800家,其中1000家就是在2008年後成立,它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亦帶動了周邊行業。從本地兩個大型葡萄酒博覽(即Vinexpo Asia-Pacific和「香港國際美酒展」)的規模愈來愈大,以及香港超越紐約、倫敦成為全球最大葡萄酒拍賣中心等跡象,可見葡萄酒貿易已一躍而成香港經濟向前發展的新亮點。
Art Basel和Vinexpo雙雙選擇香港作為它們打入亞太區的主要平台,當然有着不同的考慮,但當中的亞洲因素和中國因素,重要性自不待言。
隨着全球經濟重心東移,不同的國際貿易活動都來到亞洲,香港除了受惠於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們本身的優勢,例如簡單的稅制、開放的營商平台、完善和高效的服務業配套、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等等,肯定是不同國際貿易活動選擇落腳點的主要考慮因素。
會議展覽帶動的經濟活動,絕不局限於商品買賣或場地租借,這些活動同時亦會帶動其他行業,為它們創造商機,如交通物流、專業服務、酒店餐飲、旅遊零售、創意設計等等,涉及面極之廣泛,橫跨多個支柱產業。
而商業利益之外,大型藝術博覽如Art Basel,同時亦帶動了周邊各式各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在Art Basel舉行的一個星期,周邊就有不少藝術品交易會、大小型藝術表演、藝術教育座談會等同時進行,即使不是藝術品收藏家或投資者,喜愛藝術文化的朋友,在過程中亦能有不同形式及程度的參與。
會展旅遊是政府近年推動旅遊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我在今年的預算案就撥款4500萬元,向不同的會議展覽活動提供更具吸引力、更切合需要的服務和優惠。另外,為了提升我們接待高消費和會展旅客的能力,政府將在明年陸續將六幅毗鄰啟德郵輪碼頭的酒店用地推出,於該區打造中環、灣仔、尖沙嘴以外的高級酒店帶。
正當社會上有不少人批評香港產業單一,「四大支柱」是「食老本」,認為香港需要建立新支柱產業,我們同時看見Art Basel和Vinexpo的成功,反映香港新的產業模式正在成形。有別於傳統產業以行業性質分類,藝術品和葡萄酒貿易都有橫跨不同行業界別的特色,具有高增值的優勢,能夠提供優質的就業機會。從這一角度看,喜歡文化藝術和品酒,不再只是附庸風雅的興趣,還是一條可以讓年輕人發展所長的理想路徑。
誠然,不論是藝術品和紅酒貿易、會展旅遊業還是其他方面,我們都正在面對區內以至環球的激烈競爭。我高興看見Art Basel和Vinexpo都以香港作為它們的「亞洲之選」,亦期望這些成功故事,未來可以持續複製。要實現這個目標,政府與業界攜手維持良好的營商環境固然重要,香港整體能否延續好客之道的優良傳統,同樣是成敗關鍵。
執筆之時,立法會仍在就《撥款條例草案》的一千多項修訂進行表決,因在席議員人數長時間維持在三十五人的法定人數邊緣,主席不時要以鐘聲提醒議員返回議事廳,接連的「點人數」影響了表決進度,《草案》最終亦無法在五月底通過。
正如我較早前所指,最理想通過《草案》的時間已經過去,進一步的拖延將無可避免對社會造成影響。為了減少拉布對公共服務的影響,庫務科的同事已開始將各部門餘下的臨時撥款陸續進行調撥。我懇請各位一直緊守崗位的議員盡最後的努力,盡早完成審議《草案》,讓立法會和政府都能及早返回正軌,處理其他重要工作。
June 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