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 of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棍無兩響
我在上一篇網誌提到昔日學洪拳和打自由搏擊的點滴,不少朋友說,無法想像我站在擂台上的樣子。
年輕時「動手動腳」的往事,雖然已經年代久遠,但今日回想仍然記憶猶新,尤其是在擂台上中拳的感覺。業餘拳擊通常會使用頭盔,但在我學功夫的年頭,就算是平日師兄弟練功都沒有用頭盔的習慣,故臉額不時會被重拳擊中。《老夫子》裏面,三個主角每次被人痛打,頭上都會出現滿天星斗,雙眼變成兩個交叉,那個畫像雖然很卡通,但非常接近事實,最起碼我的個人經歷如是。
雖然不能再踏擂台,但我仍然享受功夫,特別是跟一班同道交流。創辦中華國術總會的趙式慶,是位洪拳高手,近代洪拳宗師林祖是我們的師公,所以他雖然年輕,但和我是同輩。式慶是一名百分百的武癡,我們每次見面,話題都離不開功夫。最近一次,式慶邀請了同屬「掌門」級數的白眉派李石年師傅、東江周家螳螂拳的李天來師傅,還有式慶的師父、我的師伯林振輝師傅一同講功夫、話當年,同場的還有另一位老友、近年嘗試將武俠融入國畫的畫家李志清。
|
當晚出席聚會的「武林高手」包括式慶、李天來師傅(左一、二)、林振輝師傅和李石年師傅(右二、三),右一為畫家李志清,左三為菜館老闆基哥。 |
林師傅和兩位李師傅都是很傳統的武者,非常重視基本功,拉起他們的手袖,會看見臂上有一片一片清晰的傷痕,那種傷痕我年輕時都有過,但如今已經褪色。傳統武館內有一常用器械,有異於較常見的「木人樁」,它是一條木造多角型柱,練習時雙臂壓在上面,高速向前揮拳或掌,用以提升手臂勁度和硬度。做這個練習,即使有衣袖阻隔,雙臂都會皮開肉綻,佈滿瘀痕。式慶告訴我,有老師傅習慣在公園的鐵欄杆上練習,圓形的欄杆經過長時間的磨擦,竟會被手臂磨成了平面。
不同的功夫門派,基本練習大同小異,除了上述一種,還有推石磨,掌插沙等等。武俠小說所謂修練「功力」,應該就是這些練習,它們都帶點自虐色彩,亦相當沉悶,但經過苦練之後,又確實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洪拳的棍法為例,一般人揮棍凌空打一粒欖核,欖核一定飛走(其實打中都已相當困難),但一些老師傅,手勁能傳到棍尖,欖核被打中後竟會應聲粉碎!這並非吹牛,而是我年輕時親眼目睹過的神乎奇技。武術中有所謂「刀無雙發,棍無兩響」,就是指真正的武林高手,一出手已能分出勝負,制敵致勝。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從前的武者,練功夫關係生活甚至生存,幾刻苦亦在所不計,與今天練功夫變成一種興趣甚至時尚,不可同日而語。李天來師傅說得很好:「從前我們見人只會問:『你耍哪一套拳?』現在練功夫的人卻問:『你懂得耍多少套拳?』彷彿越多越好。」這種分別,除了功夫之外,也反映在其他方面,例如運動或其他技藝,要培養好手甚至大師,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個背景之下,「神奇小子」曹星如的成功故事就顯得更加與別不同。
上周二,我到旺角大球場欣賞了港隊主場鬥卡塔爾的世界盃外圍賽大戰,我們最終雖然以二比三不敵客隊,但我相信無論是現場觀眾或者收看電視直播的朋友,都會認同港隊球員拼盡全力、毫無保留的表現,於完場前五分鐘,在落後三球的劣勢下追回兩球。有朋友事後打趣說,如果再打多五分鐘,我們肯定可以反敗為勝。
運動比賽勝負當然沒有如果,但這一場球賽對於香港足球隊以至香港足運,意義可能超越了最終比數。當晚現場球迷齊聲高呼We are Hong Kong時展現的團結,賽後社會各界表達對香港足運的支持,港隊每位球員的拼勁和打不死精神,給予所有香港人的那份自豪感,我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那一夜即使香港隊輸了比數,但香港贏了,我們贏了。
不少朋友關心香港足球的訓練設施是否足夠,事實上,政府正推展於將軍澳堆填區修復後用地興建足球訓練中心,作為香港各年齡組別男女子足球代表隊的專門訓練場地。我特別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出逾1.3億元支持工程費用,訓練中心預計在2017年就可以啟用。
(有朋友問我,為何Facebook上的觀戰短片會如此顛簸。實情是當時我的同事正打算拍攝完場前兩分鐘的角球和球迷們的緊張表情,高梵突如其來的入球令全場球迷沸騰,他被身後相識的大隻男球迷從後緊抱,才會令短片出現「地震」效果,也反映了當時現場的刺熱氣氛吧。)
September 13, 2015